如何拜师?如何修行?
这两个是向往修道的朋友们问及最多的问题,然而问题的答案却并非固定统一,因为在实际境遇中其过程会因人而异,但是最终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今天小编就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咒枣记》中的故事情节,来为还心存迷茫的朋友拆解这两个问题。
关于拜师
都说明师难求,可《咒枣记》中萨祖师一下就得遇三位仙人传授,搁在现代社会来说,萨祖师完全就是“天选之子”的特例啊,怎好拿来做比!
可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本书的前三回内容:萨祖曾三世转生,第一世前身名叫吴成,本为屠夫杀生无数,三十岁之后戒杀向善;第二世前身名叫陆右,为地方富户,遇女子雨夜投宿家中却不萌邪心,又常散财济贫行善积德;第三世转生于蜀中西河县萨家,年方九岁父母相继而逝孤苦无依,长大后在县衙刑房当差,遇人受冤相求则必为周助,然救下一人却又害死一人,遂改行医道。结果误下药饵医治死了病人,怨悔不已后决心弃医学道。
小说情节虽可杜撰,但其折射出的道理却很明白:学道从来没有坦途!即便是后来身为四天师之一的萨祖,在得道之前也是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可道心依旧。正因这坚定不移的求道之心,才有了求道路上三位仙人授以妙法,而后修道济世飞升成仙的后续。
再看后面的内容:萨真人用雷火焚了湘阴庙之后,王恶不服,到城隍处状告真人,城隍允准他暗中阴随真人伺机报仇。这一随便是十二年,先后到过辰州、贵州龙津、榆溪、永宁濯乡、曲靖府甘兴驿、赛花村、西浦等地,真人一路为百姓除妖治病广做善事,王恶不仅未寻到真人一个错处,更是被真人善行感化,遂皈依真人,最后被封为灵官。
这是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萨祖既是仙人之徒,又为灵官之师,很好的诠释了为“师”时的品性高洁,为“徒”时的谦逊勤勉。
关于修行
书中第六回至十三回写的是萨真人修道济世的情节,也是整本小说的主体部分,可分为“雷火焚淫祠”、“严格修道”和“游地府”三个内容。
前文已提及湘阴庙被焚,以及一十二年观过错,现下说说真人为何要与灵官同游酆都地府:萨真人前世为吏为医时,曾害了几人性命,心歉不安,于是前往酆都救度他们,在崔玉判官的陪同下见到了地府里的善恶判罚,最终在枉死城找到那几人助他们转生。
这三个内容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惩恶扬善、积功累行、道德自律。萨真人用习得的雷法驱邪灭祟,为百姓除害,是为惩恶扬善;用所得仙扇为百姓治病还魂,用所学咒枣之法祛邪疗疾,是为积功累行;在得道之后仍为前世恶行怨悔,不惜下地府救拔,是为道德自律。
《咒枣记》虽是一本神魔小说,但我们在看的时候也不仅仅只是看个热闹,关于文首的两个问题,其实书中早已给出了答案。
萨祖求道之心不曾因苦难坎坷动摇过,以仙师教授所学济世度人,以善行义举感化王灵官,须知这十二年只是漫漫修行路的缩影,还有无数个十二年在旁人不知的情况下也依然如此律己。
都说什么样的师父教出什么样的徒弟,殊不知这样的师徒机缘其实是双向的。与其一心寻访仙师名师,不如默默做好自己,脚踏实地不吝善举,长此以往又怎会遇不到一位德行出众的师父呢。
即使如小编这样已经踏进修行圈的,也须日日不辍,除了做好该做的功课外,能尽数将所学医术造福于身边人,这才是最大的功德,最好的修行。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