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严谨考究,对于穴位的起名也十分讲究,绝不是随手一写,或专找生僻字来显示“神秘”,而是在参考其特点、功效等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最形象有趣的名称。“药王”孙思邈的经典著作《千金方》中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给穴位起名的深意吧。
一、穴位名字蕴含着“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中医理论认为世界的变化源于阴阳互动,人体成长变化、包括疾病发生亦源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因此,有一类穴名主要以内经“背为阳、腹为阴”和“外为阳、内为阴”的理论为定名依据。所以,在穴位命名时有“阴陵泉”就有“阳陵泉”,有“阴谷”就有“阳谷”,有“上巨虚”就有“下巨虚”等。阴阳、上下往往成对出现,而穴位的位置也正好与人体部位相对应,如“阴陵泉”在小腿的内侧(属于阴),“阳陵泉”在小腿的外侧(属于阳)。
又如肺经上“少商”穴,肺属金,五音为商。《素问·六元正记大论》以“太”和“少”来分别五音的阳和阴,肺经属太阴,故名“少商”。反之属于大肠经的“商阳”穴,就五音的阴阳来说,它是属于手阳明,因称“商阳”。
二、用“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现象比类相附命名
古代医家擅长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分析人体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在腧穴命名方面,也常借助于世界中所存在之物命名和描述。
根据其所在部位的特点或气血流注的情况,借自然界山、陵、丘、墟、谷、溪、池、泉等自然地理之名来命名,比如合谷穴、商丘穴、太溪穴、阴陵泉穴;有些则借助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名称,比如日月穴、上星穴;还有些穴位比如神阙穴、中府穴、地仓穴、印堂穴等则借助了古代建筑物的名称,如宫、阙、庭、府、枢、仓、户等。
有些穴位有象形的意义。比如人体大腿前侧像一只顺着耳朵的兔子,那么这个地方的穴位就叫“伏兔”,膝盖下面内外的两个凹陷,有点像牛的鼻子,所以这个穴位就叫“犊鼻”,自然界中有闪电,而“列缺穴”的位置上就像是闪电经过后出现了一道裂痕。比如嘴巴下方的“承浆穴”、眼底的“承泣穴”和前额顶的“承光穴”,看到这个名字就很有画面感。
三、以治疗作用和穴位性质命名
如果古人仅是用上述方式来给穴位起名字,那还不算令人意外,但有些穴位的名字就非常有深度了。比如“公孙穴”是什么意思呢?公孙原为古代轩辕黄帝的姓氏,这里指与这个穴位相通的有许多脉络和分支,并突出这个穴位的重要性。如“光明穴”,看到就会知道这个穴位是治疗眼睛疾病的,可以使人恢复光明。“环跳”,一下子人都可以跳起来了,那这个穴位肯定是治疗下肢行动不便,甚至是瘫痪的穴位。
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的穴位要加个表示程度的字,像“太白”、“太冲”、“太渊”、“太溪”和“太乙”,因为“太”字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的就是“最”“极”的意义;门是进出的枢纽,因此气血运行的最主要部位的穴位,基本都以“门”字来命名,如肾气出入的穴位叫“命门”,经脉之气的起点叫“云门”,终点叫“期门”等等。
四、穴位名称的国际化普及
由于针灸的神奇疗效,在距今1500年前我国的针灸技术就传入了临近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二战以后针灸不仅在亚洲而且开始向欧美和其他大洲发展,出现了国际化的热潮。随着针灸技术在国际社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穴位名的国际化普及更是迫在眉睫。
但经络穴位名称因其富含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寓意极为深刻,将其翻译成西方语言颇为不易。西方各国早期在传播和运用针灸疗法时,采用代码的形式处理穴位名称。为了能够更加完善所制定出的国际化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经过多方讨论,终于于1991年确定了以英文字母代码+数字汉语拼音汉字为指代方式的标准化名称。如:列缺(LU7Lieque),意为:LU-肺经代码,7-肺经上第7个穴位,lieque-该穴位的拼音。由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针灸医学技术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坚实一步。
五、综述
人体穴位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病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熟悉掌握穴位对每位医者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帮助记忆,甚至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穴位歌诀,许多传统的中医世家子弟从小就把这个当成儿歌在传唱。
对于我们有兴趣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朋友来说,穴名不仅可以标记穴位的位置、体现穴位的性质和治疗作用,甚至是代表了穴位的性格和文化内涵。所以理解穴位的意义,有助于对腧穴部位的记忆和对其功能作用的掌握,参考穴名背后的含义,也能加深对医理的认识。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