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医 中医养生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咏玄集

养生导引秘籍 胡文焕 14424 2022-05-21 10:09

  序

  夫咏玄者,乃咏玄中深奥也。窈冥取理,恍惚求真。撮众妙之英华,采群经之要会。言上直而义正,道入重玄;旨似远而意明,风存上祖。引龙虎同归之躁竞,显玄牝绝利之玄微。直示指归,立成妙用。正演开遮之说,明分去就之元。回玄包罗,升沉浩渺。故使下士抚掌,上士勤行。克成于神气全真,冀泯于根尘妄照。诚知珠玉兮何重,性命兮何轻。宁不穷解分息动之玄,而纵流光走魄之逝。深可悲哉!此咏玄诗实长生度世之法要也。至如玄元帝之灵篆,常秘枕中;淮南王之神方,密藏肘后。

  盖上圣所遵所重乎至言也。学人值遇,宜须秘慎,深自惜焉。

  荣卫气

  二气相成道始生

  夫姿形立兆,未有独分一气而获着生。盖荣卫调和,方生存也。故云二气相成。始生者道也。道者,生也。故老子云∶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浑融同处一源行

  二气浑融之谓和气。同处一源,以其生生也。

  阴阳感激相须理

  禀二气而兆形质,舍二气而着生成。此皆感激阴阳,资养性命。

  不得和柔即战争

  忽二气争竞,不相和柔,即勃乱五脏而患生焉。故经云∶阴疑于阳必战。是知无全阳之男、全阴之女。故天为全阳而负阴露,地属全阴而抱阳精。盖天地阴阳相须而化生万物。《易》云∶干男坤女。故人伦亦全,法天象地矣。

  荣气

  荣气生来不独分

  荣气者,清阳也。《内观经》云∶气清而驶谓之荣。在人身中,不可独建,故不独分也。

  清阳虚在赖阴存

  阴气聚而阳托,阳气存而阴赖。故曰阳赖阴存,以相成也。

  从兹始得成胚兆

  夫二气相感,始成于胎孕。解胎而生,亦自有荣气之始也。

  炼取归元别有门

  于二气中淘炼,归于本源。纯一清净之气别,修除滓秽,成全阳而荣与道同真矣。

  卫气

  卫气元从阳气来

  卫者,浊也。《内观经》云∶气浊而迟谓之卫。本因元气交感,方有形躯;既有形躯,始明卫气。

  故卫从荣来。

  色身兆合处胞胎

  形质既兆,即禀二气之所感,处于胞胎也。

  暗符天地排宫室

  人之一身,暗象天地。故《内观经》云∶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此之谓也。

  自此澄凝细可裁

  自此精血澄凝,以成形质,细可裁量,以通其用。盖人之卫气,凡有二名。一者,精血澄凝,以成形质。二者,同荣气流行而通其生也。是知人之身者,因示修真之地,得乎最灵之称,可不惜而怠惰而求于逝也。其卫气亦象三才∶一者,澄凝以成形质,象地也;二者,荣卫合处,曰冲和之气,象人也;三者,真精命蒂,居上丹田全阳之宫,以象其天也。禀此三气,以通其生,而道自归之。是故体三才而履道也。

  魂魄

  二气含和即着生

  魂者,阳真精也。魄者,阴真精也。二精处乎泥丸宫,以蒂二气。不相离溃而神明居之,生方着也。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以成其道。

  始名魂魄应真灵

  子产曰∶人始曰魄,既生阳曰魂。是故二气发生,莫非魂魄而应真灵。及其生也,万变千化,有生有死。无超跃三清,漂沦诸趣。得丧之机,实在此矣。

  在天日月全通象

  日月者,天地魂魄也。故魂者为日,主昼天真精也;魄者为月,主夜地真精也。是知明暗同源,往来通会。盖人之魂魄,全通象于日月也。淮南王曰∶天之气成魂,地之气成魄。又《五脏内镜》云∶父之精气为魂,母之精气为魄。其理昭然矣。

  万化皆从守一宁

  万化者,盖心之所灭而运役魂魄,着于生云。故圣人设千经万术,教化群品,显是守一之法而息诸妄也。

  魂

  阳精魂主号神金

  魂者,阳真精也,故阳精是神之金。圣人为之法体,递相系属,以通真也。韩子云∶非至精不能变至神。抱朴子云∶老君者,天之魂,感日精而孕,化成兆身,故显至阳之精也。

  感应潜符运用心

  心动即气转,故云潜符,以明感应也。

  若使圆通诸妄息

  若息诸妄,至于圆通,即气以合于神而生变也。

  灵光照耀脱全阴

  真精既备乃合灵,逍遥不夜,即脱坼全阴之质。故圣人禀御以通灵变也。

  魄

  阴气冲融应感阳

  境动宜其心,而成感激也。

  二来和会致流浆

  二气既投,弗可致也。

  穷玄偶此非真用

  穷玄者,随境放逸,致二气乖荡。即非真用之法,违道之真理也。

  魂不飞扬魄不妨

  魂不飞扬魄不妨者,应心之用也。魂既不飞,魄亦不应。盖心为去留之辖,气是生死之基。而修生之理,非此者未之有也。

  谷神

  圣祖函门显谷神

  圣祖于函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经》五千言。指象立端,显明谷神。削其浮讹,以彰玄妙也。

  深微历代事长新

  义理深微,卒何穷究。纵多分晓,莫尽洪源。故云深微历代事长新,言经文玄邃者也。

  若于已上披寻得

  思理弃言,崇于已上。行持之法,匪于谷外也。

  便是今生了悟人

  契悟者,不拘优劣及有无之分。若颖悟,即一生了决。果陶属论于诸生也。

  谷

  玄谷因何隐至灵

  谷者,二气孕化之兆也。

  都缘谷内抱真精

  真精者,二气之精,莫处乎泥丸宫。此乃因兹隐至灵,若精散即神去也。

  如从得所相包系

  神气相须,各不离溃也。

  和会根据凭始有声

  和会,各相根据凭,以成其体。既和会,感至灵。即方明着生。即有声言者耳。

  神

  阒寂犹来无所根据

  阒寂者,幽寂也。言神之未处四大,恒游太极无所根据附。及降兆于身,始明灵,即立生有道。

  本体象乾坤,凡生行藏,皆能通应。老子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又《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即知其不以意度,宁足以言诠而明之也。

  因过玄谷众神归

  既过玄谷,眼即视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别味,意怀贪爱,身受寒温,灵变多端。故云众神归也。

  子今认得还元路

  返本还元之道,灭心抱一之法,必在事兼道,匪多事而至也。

  不计程途迥细微

  非步涉程途,以明其要,莫不探赜远妙,体用双明。而能舍妄归真,背尘合道也。

  返本还元

  气衰形悴少精神

  人之衰老,为染嗜欲,以致伤败而多殂落。《西升经》云∶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又《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此之谓也。

  返本还元是最真

  气全神备,道可克成。太白真人云∶老者复丁,壮者返婴。此盖明返本而还元者也。

  补过功成方渐契

  补过者,为补从来耽淫销削之过。补之功成,方契返本之道也。

  复知大患即吾身

  复知者,重明返本还元也。返本还元,凡有二∶初明补过,谓求全气而返真;次云复知者,以其本乃归乎本元。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根据此而论,故老子不以全身为至也。

  神与气合

  神气相须不去离

  夫神之无气,若鱼之去泉。气之去神,如灯之无火。不可去离也。

  深明翻恐世人疑

  将神合气,化入无形。有无之理,亦不执滞。若深明之,广学人疑惑。盖人有智识明昧浅深者也。

  且缘凡圣行持别

  圣人不视外色,不听外声,不思外事,神凝气合。凡俗以贪妒为心,劳神役智,故圣人行神与气合之事也。

  非绝神垆安得之

  倘去就之未归,即神气之不合,实如猫捕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此则可结胎育婴。

  换之臭质,回颜返老。炼冗冗之凝躯,或发火以焚身,或化金而成骨,或则脱落滓滞,或则凝撮真如。入不二之玄门,尽无穷之至理。是知神与气舍,方有滋应。用随其所归,是非深浅而通变化之道者也。

  抱一

  深玄抱一事为宗

  神气相抱,混而为一之宗。老子曰∶抱一为天下式。又云∶善抱不脱,善计不用筹策。又庄子云∶通于一,万事毕也。

  未了真元道不通

  未谙 辖,宁得通和。

  心地虚无方见谛

  虚无者,虚无其心也。故老子十三虚无经所载,盖显五千文中。生之徒十有三,十二者,全明生之徒也。所明十三,总归于虚以为善。既心地虚无,以求抱真一也。

  信知万物用非同

  学人多途,玄陈各异。故云万物之用不同。虚无抱一之道者也。

  胎息

  用得冲和道自全

  冲和者,二气混同,荣卫合处。若用及网卫,则契最玄之理而着于会通。生道余也。

  适名胎息理幽会

  谓契重玄之理,即明真住之法也。

  处胞赤子何当契

  靡由百谷,生自何存?

  细审行持法自然

  了认赤子之道,可明胎息之机。自然理会,神凝心通念绝。盖圣人禀之而生,凭之而成。苟不得其要枢,即难除其大患。指归之路,届兹而无法可言。返本之源,应用而有期。必契体而用之,必无差失。栖真子云∶我气内闭,我身长宁。凡修胎息之法,皆是自然之道。保任真息绵绵,来往微微。不得令静躁不恒,自以求乎安也。昼夜修行不断,日往月来,真人自不出户。若得真全胎结,其道至矣。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理明绝诸虑以定其至而生慧昭然也。若至定位,即生定水,灌溉五脏生光华。此曰真水,非乎涎浊之液唾。此去留形住世之法要。《三住铭》云∶心若住,气亦住。气若住,形亦住。三者尽住,即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矣。

  自然

  水性谦柔火性刚

  水火各属自然。盖论水火相生之理,以明神气自然之道也。

  就卑炎上各相当

  就卑者,水之性。炎上者,火之体。故气能蒸上,液能润下。二物递相交感。气上蒸以生液,液下润而生气。固养一身,自兹感化。故名之各相当,非人所挤抑也。

  交并感应皆相类

  交并者,水入相投而成感应。类象外之。凡水火,若炎釜水,气即生。盖显大道之感应,皆自然也。

  莫 殊途理自长

  既知本体自然之道,故非外有所求。且天覆地载,男生女孕,君臣父子,皆禀自然之数,非乎殊途异类之属而能会和如此。即还丹之道昭矣,本元之理明矣。

  龙虎

  龙虎同源躁竞时

  龙者,隐显非常。有无不的,故象神之妙也。虎者,其性劲励,其力刚强,复象气之为物也。

  圣人混神气为一物也,故得制伏之机。凡俗以内外各行,而生躁竞之患,遂致龙腾虎走,不相系属也。

  只应聚极却支离

  既立兆形,乃全其神气。皆以嗜欲所感。至于衰老脱削,元气既尽,即神无所投,致之死也。

  故曰聚极则支离也。

  先须制虎为枢辖

  欲降其龙,先须制虎。故《阴符经》曰∶擒之制在气。盖全气以明其用者也。

  便得龙潜两自持

  虎伏龙潜,两自凭而归真一之道。太皇老歌曰∶虎伏龙亦潜,降龙先伏虎。但毕河车功,不用提防拒。盖显擒之用也。

  炼阳销阴

  阳炼阴销举世稀

  炼阳魂,销阴质也。炼阳销阴之法,天真皇人传黄帝三一之诀,此其道也。若神气相合,阳自炼,阴自销。此皆自然之理,阴阳使其然哉。《黄庭经》云∶玄元上一魂魄炼,其理至所至玄。人罕得知其深奥,故曰∶举世稀也。

  灵文妙诀好遵根据

  灵文,金简之书。妙诀,乃三一之法。此皆起归秘藏,飞入玄都。非乎至人,不传斯道。炼阳销阴之理,化本虚无之机遇,云凡人何所至矣。

  阳缘躁动难拘系

  欲拘系者,理不偏取,道可双全,匪羁孤而成妙用也。玄刚云∶凡人余阳一分则不死,余阴一分则不仙也。

  认取灵元上上机

  灵元有上机,乃制躁动之枢要。太白真人曰∶玄机至则身存,机往则身丧也。

  上丹田

  宫阙重重号玉都

  玉都者,泥丸宫也。上丹田有九处宫阙,悉相通贯。故云∶宫阙重重也。

  还丹成就处阳垆

  还丹者,真精也。上丹田乃全阳之宫,独贮还丹之所。人皆有之,故云成就处阳垆也。

  通神夹脊为衢道

  此宫有二条脉,夹脊降至下丹田气海,以通真精,点化和气而应脱泄者也。

  下应关元事不虞

  关元者,乃下丹田脱泄精气之关口也。若人交感阴阳,则真精降下至关口。点和气变为凝精,以应神用。盖此关乃百聚之口,通诸脏腑及四肢筋脉,如藕丝窍气化之所,故号关元也。上若应下而道者以为不虞矣。

  中丹田

  建申令属应中元

  建申者,七月。中元,亦应人之中丹田也。

  一部三焦心肺肝

  三焦者,心肺肝也。主喘息之府。此乃中丹田所管,故号生之府。津液下润而致于是也。

  自有灵台驻真宰

  灵台者,五脏心之一脏也。真神根据附,以为宫室,故云驻真宰也。

  修持见在证轻安

  若知真神之动用,则修持见在证轻安,则永无忧患也。

  下丹田

  冲和运育下丹田

  下丹田者,脐下三寸气海是也。冲和者,一气荣,荣气混卫气,故名和气。其气运转于五脏四肢,常凑于下丹田。故曰气海也。

  点化犹来道不玄

  心若动作,贪着淫欲,即上丹田真精降至下丹田。点化和气,和气即化。遂乃弃损而道岂玄也。

  二气相投皆感应

  谓男女二情交相感激,而有云雨施之事,皆自然感应,乃至成于胎孕。自真元之精成,变化在修生者,宜须慎守,以求制御之法。故《太白真经》云∶留精于身即生身,施精于人即生人。移此元气,结彼元气,彼既成形,此则受损。是知慎于是也。

  细寻运会地交天

  天地阴阳二气相推,而生变化。盖阴阳有运会之理,不言而信。故云气上蒸而雨泽,雨泽下润而万物化生。但细推天地运合、日月回旋,以明法象,通乎无私之理。

  重玄

  上玄潜与下玄通

  上玄,门也。下玄,关也。谓上玄不止,即下欲难除也。故云上下潜通也。

  动静由来事一同

  动止上下相应而通其气,故以重玄明之,兼心法而论也。至如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皆以随类相从,各得其所。故上玄、下玄,应用等心法而兼济助,事同一也。

  消息上玄令泯灭

  专一渐求泯灭。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故消息亦皆如之。若修至神与气和真全,胎即自然,心随息尽,气逐息生,尘境既消,系系都尽。《胎息论》云∶胎从元气中结,气从鼻中生温,在乎专用泯灭。故知日新,此之谓也。

  下玄从此亦同功

  老子云∶前后之相随者也。

  阴丹

  阴丹多见赚时人

  得者全少,失者至多。

  都是传来托误文

  得者少,托误文者,多见夭逝。不体真元,故非真谛。且凡心既发,如猛火投焰。事既炽然,卒何固济。故道之玄妙,起自心法,既忽荡动,气亦奔腾。岂谓初机之道,返为害命。

  未晓重玄篇内旨

  未晓重玄之旨,徒枉阴丹之功。

  味于无味亦徒云

  既若无味,则何用行持?故云亦徒云也。《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

  盖王屋真人、罗真人、狐刚子、元阳诸仙人,不可一一举备。所说阴丹,皆得重玄之妙用,道体交合神凝之法。若初学,强自行持而至中夭,与道愈失。与道愈失,与道愈彰,生自何存也?故阴丹之法,本为绝尘之事。古圣人恐真者未遂了达,且居常道,故示之阴丹之妙。其理法天象地、升阴降阳,所忌者,以淫心难制。以女子交感而男子先脱其精,如此行之而疾病俱生,以运夭逝。其外晦朔、弦望、风雨、饥饱、喜怒、劳佚,次而忌之。凡女人有经后六日,三阳数,与女人交合者生男;三阴数,与女交合者生女。凡一月此六日,若是须二情齐降,方获成就。自此阴阳 数,还知贫富贵贱,其理昭然矣。

  玄关

  无关善闭岂能开

  老于曰∶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玄关者,不独称乎心也。若明善闭之法,以通玄妙,始得玄关之称。盖善闭之道,即心地之法也。

  妙使灵童出得来

  灵童者,得道之称也。若契玄关之理,即达善闭之道,或出或处,得妙便法要,至乎轻安也。

  已绝六尘玄路启

  六尘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法识,所染是六尘。故云玄关善闭,以求泯灭其尘妄。若志之所至,即玄之又玄也。

  自兹生死不相该

  无染尘识,安系去留,心法两忘,取损同泯。栖真子云∶百邪不能干其正,群动不能挠其清,故生死不该属也。

  玄珠

  玄珠安比世间珠

  非身外有珠,方璧之类也。故曰居易求。《玄珠赋》云∶动为道枢,静为心荷,玉光不耀,至真不渝也。

  悟者将知是命符

  若悟珠之至理,乃明生之要会而与命符也。

  不昧不明随应化

  老子云∶不昧不明,玄之又玄。盖显玄珠之本体,相应其通而变者也。

  动为瑕玷即萦纡

  心动即随缘逐境,乃是玄珠之瑕玷。故云动为瑕玷即萦纡,即玄珠不能莹彻也。

  玄牝门

  通真玄牝是灵关

  玄门者,神庐也。牝门者,大关也。此修行之大要也。故云灵关。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不悟修生事更难

  若不悟玄牝门,行持修生之理与精神为关钥。即修生之事,无所可着也。

  浪紧溯流动用到

  初行持者,乘舟溯流,功用到,则非常道。老子曰∶理大国若烹小鲜,宽猛之理,得所也。

  只兹滩后更无滩

  若功用到,永离忧患,恒居安静。故云更无滩也。

  玄门

  九洞三山各少人

  九洞三山者,海中所有之岛,乃仙人集居之所。绝学至人,多隐其间。故举以明得道之所由,显玄门是修生之枢要。

  九洞三山,亦象人之三田九窍也。

  尽经此路学修真

  玄门一路,得尽同,若失之归,即动皆非。

  下连紫府通华盖

  华盖者,肺也;紫府,肾宫气海也。盖玄门开合,皆通应也。

  得丧绝尘非绝尘

  若得神庐之妙则永,故云绝尘。若丧淳朴之根,巡还六趣,即云非绝尘。

  牝门

  诸窍开因牝窍开

  牝门者,大关也。诸窍开坼,至于筋脉、五脏、命关,皆悉相应。脱漱气液至于衰志而无觉知,以崇其道,求乎生也。

  精神自此去如催

  牝门既开,则出损精气。精气若损,神渐昏蒙而见危坏。

  固关枢要将为首

  修生者因闭天关,次为其首也。

  迷者多因致祸灾

  若不明开合之理,但贪着滋味之感,则万祸入、寒暑侵,至于殒逝,皆由之也。

  绝利一源

  绝利一源事细微

  绝阴路而启阳门,初机道也。老子《胎息精微论》曰∶玄之又玄,是我命门。又《阴符经》云∶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匪运而有,用师之倍。盖绝一源于是也。

  调和全自理神机

  调和,调源也,全在神机运合者也。

  若教依旧还贪着

  若念未尽,不能制止,荡逸去来,即非道也。

  倏忽交争见是非

  若神气乱行,妄生动作,则暴乱生乎是非,致错误之由也。

  心

  染污随缘圣莫穷

  心者,性之用也。随缘染境,起灭无常,是知圣莫穷也。

  都来心法共伊芳通

  千方万法,至于出死入生,未有不因心而修学,至于成备者也。

  是非得丧全由此

  万事是非,或舍或留,或迷或悟,皆由此也。

  返本归原道愈同

  返其本,归其源。故道是群经之要会,与道合即同也。

  性

  性为心所本同途

  性不可见,由心明之。心不自彰,因性方起。既为心所起,故曰同途。

  认取元阳制动枢

  元阳者,元和之气。能制躁动,故为枢也。此全明心法也。

  根据附凝躯方创建

  人根据屋宇,始免风霜;性托形躯,方能创建也。

  自心却返到虚无

  心契妙轨,以法行持,云归虚无之妙。故云自心却返而归元也。动即为心,乃之动而非动,其动则应见随机变通无滞。群品于始终之理,知他心起灭之端,妙不可量,功不可测,化无所化,称莫以称。

  在凡即云妄想纷纭,在圣即曰真元作用者也。其静则为性,是知静则非静。泯灭变化之道,消亡应现之机,不涅不缁、无尘无垢。熙熙上圣之真风,荡荡极迷途之化本,巍巍事既实而言莫诠,道以崇而理难谕,前际后际有空,焕乎浩浩之元,宛乎融融之德,妙中之妙,玄之又玄。此盖归乎化源而穷理尽性,变化莫测者也。

  法

  法本无言理自如

  不拘动静,理自如如。

  犹知自是众经枢

  圣人所设万论千经,说不可及法,乃无枢要也。

  人有颖悟玄玄趣

  若得悟玄中深趣,即真道之谛理也。

  秘向心头作妙符

  法者,心源之妙符,起生死之大要。非轻取轻傲求,非躁挠所能知,非讹所能学,非念诵而至,非步历而至。明昧虽殊,古今不异。《真言诀》云∶去其死,先去其生。去留之理,体而用之。故高真教主、太上虚宗,或明于三心九心,或显于一法万法。至于皇人丹诀、青童玉书,理有实归本元,是非执滞,调不讹而经众妙,直露希夷。其余化体飞形,育婴固命,乃至五行假借,动静得常,三身互道往不废,亦干枝叶,殊未届其根株。盖受道于深浅之师,致理有见闻之执。深宜济度,勿惮参承。

  养生肤语

  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鱼之在水,两腮翕动,无有停时。人在宇宙间,两鼻翕张,亦无有停时。所以统辖造化之气,人赖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为此也。人生奔驰劳顿,气因之骤矣。骤则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内者愈虚。所以死期将至。惟至人观天道,执天行,抱神以静,气气归脐。寿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须是在处受持。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健倍常,年几百岁。

  皆由善摄元气所致。天气常清,天色常明。更无一物挠乱,所以长久。今人所见云气倏忽变现起灭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无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扰,岂能长久?诚能至清至明如天地,岂得不如天地之不毁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纵横遮万象。养生者辨之。

  触事而感生,善应而劳生,此皆致老之理也。庄子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余以为此即养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栋下宇之求,饥食渴饮之资,故不得不与民角利。日夜忧劳其心,无有顷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饮,则于世无求;不与民同利,则于物无竞。无求无竞,虽欲不寿,得乎?古人谓之却老。却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谈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谈也。不能绝色,不必谈道。不能绝世,不必谈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绝色,则为渗漏之躯,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绝世,则为合尘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隐在市廛为证,此则禅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为解,徒使退堕耳。

  卫生歌云∶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谅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羡艳悲壮、激切、鼓动、奔驰、跳跃、翔舞、讴歌、叫啸之类,凡激于人我而发者,夫熟非火之所以为哉?木与木相钻而火生,人与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损,惩其忿而窒其欲,则五气自平,六脉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贤愚在德,肥瘦在母,寿夭在父。血盛则肌肥,精足则神壮,神和则德全。此闻之汪弄丸,云以此见天之赋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养和全德,此则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权德舆文云∶舟有溺,骑有坠,寝有魇,饮有醉,食有 ,行有餍。其甚则皆可以致毙,无非危机。呜呼,岂独在于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饮食、衽席、舆马、燕寝之间。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于危耳。

  学道之士,须识吾之一身从太虚中而来。既从太虚中而来,则此身初亦无有,岂应执着之以为己物?故此身之灵明,主人必使不着于有,不着于无,一如太虚之无物以扰之。然后本体之心方得清静合虚,灵觉常圆。而一切繁华,一切系累不能夺矣。繁华、系累不能夺,则俗心日退,真心日进。退得一分俗心,自能进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虚,则身还太虚。所谓仙,所谓佛,何俟多谈。

  周莱峰以养生术请钱午江,曰∶不过履和适顺而已。履和,则不伤和;适顺,则不违顺。夫天地之气,至和大顺。尽之人身,小天地也,岂不可仿天地之长年乎?莱峰刻石临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终其身。先辈之重箴言如此!

  阴阳本不相对,待造化之生物也。阳入于阴,阴留阳而不得飞,则生;阳出于阴,阳罔顾阴而不能留,则死。是死生俱系于阳,固与阴不相关也。仙家谓∶一分阳气,不尽不死;一分阴气,不尽不仙。

  然则阴阳岂可对待言哉?虽然,阳之所在,不独生死系之,即诸物之灵蠢亦系之。人,阳气在上,故耳目聪明,于物最灵。鸟兽,阳气与阴气混淆,故蠢。草木,阳气在根,故尤蠢。以此为言,则人之阳气安可不宝?耳聋目 ,阳将散矣。是以君子先时竟竟,惟阳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体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爱者,谓其神之去也。然则人之所爱,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养,顾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声神去,好色神去。

  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去,人莫之惜顾,神绝乃独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绝而悲之深焉。是何见之晚也。古仙云∶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妪返童孩。噫,其诚通天地之生机也夫。

  高南州云∶阴阳交合,造化之妙,无可伦比。因述一术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时,俟月色正中,以方诸取月华水盈缸。俟来年五月五日午时,以阳燧置缸上。须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腾翻涌而起。

  顷之,水尽涸矣。观其药候,以为服食。此丹家炼神水法也。服食虽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窥造化交合之妙。

  却病之术,有行功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工夫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

  此四法可为治病快捷方式,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书云∶有妻子者,则为妻子所累;有富贵者,则为富贵所累。道不可行也。审如是,必弃妻孥、捐富贵而后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于累妻孥;富贵不绝道,绝在于累富贵。

  盖妻孥、富贵,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尝二女裸矣,亦尝受尧禅矣。不为许由之逃务光之辞,而竟无伤于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论修真有难易曰∶吾辈破漏之躯,与童真修炼自别缘。童贞原是干体,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离者。比欲修纯干,止用得一段纯阳工夫耳。若吾辈,必补离成干,然后更着工夫,所以难也。此论甚合元理。

  《续仙传》有卖药翁尝呼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为土馒头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与?但药有数种,苦不能辨。有灵药可以益寿延年,有至药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药可以回阳换骨。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虽然迟速,末后一着土馒头如故。

  许道人云∶人心贵澄静。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则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则性命在我掌握,长生可冀矣。何者?魂强魄弱故也。又问∶何如用工。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二语尽矣。

  陆元鹤谈养生之旨曰∶不过藏神于渊,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谈,予唯其语。夫神之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恒留于身,其中炯然。则精气归真,神化自现。古仙云∶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能神气住,便是得仙人。所谓神气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称仙真为神仙,以其所炼在神也。

  郑龙门见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发,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余日矣。其二则未暇为日色所曝,遂萎谢。且曰∶此可以悟养生若如此花,天岂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诚悟此理,则自不置其身于伤生之境。嵇中散一溉后枯之说可信。

  壮年嗜欲,一时不见,久之渐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费,一时不见,久之渐至贫穷。自然之理。人听见在旦暮,故不悟耳。推此以观,凡读书史、作文本养生作家,取效亦复如是。弗谓无功,久之自然见效。

  偶遇方僧,谈终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岁者。日常掘食黄精、苍白术诸药草以充食,又有服饵茯苓者。其法∶山中大松树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数尺,断树命根,以大瓮盛蜜与新茯苓放树根下。春则蜜气升于树颠,冬则蜜复降入瓮。如此三年,方取出地。每日啖如拳大一块,饮水一瓯,不复火食。茯苓既是长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异寿,固宜也。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异常之寿,不亦难乎哉?

  俗谓人之雄健者,曰有气力。以见力与气元自相通,力从气而出也。凡叫喊、跳跃、歌啸、狂舞、奔逸、趋走之类,凡以力从事者,皆能损气。古之善养生者,呼不出声,行不扬尘。不恒舞而熊经鸟伸,不长啸而呼吸元神。殆皆息力以生气乎。

  凡风寒暑湿,在外则为气,中于人身则为毒,或有发为痈疽、发为疟痢者,中伏伤生之道,不可不谨。故人之起居室之栖止,须秘密坚固,高朗干燥。斯无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则益之;精充身中,损则充之。本非有溢而盈也。世人不解斯理,谓汲井不见其损,不知汲频则地元竭;用精不见其耗,不知用频则真元疲。是以明于汲井之理者,井养而不穷;明于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养真而未尝轻事远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于江,遇风几覆没,以是不数游也。余笑曰∶闭尔户,坐尔室,宁独无江乎哉。夫江之险犹凭舟也,若户与室之险,在衽与席,在饮与食,宁复有舟可凭哉,奚独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时而不有,奚独江也与哉?客曰∶吾闻命矣,吾将事远游。

  发本缁也,而何为素?齿本缜也,而何为疏?眸本 也,而何为 ?耳本聪也,而何为 ?手本攫也,而何为疲?足本趋也,而何为痿?肩能负,何为老而痹?身能任,何为病而弱?颜能丹,何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见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则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宝其生;时时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及其偃然卧、溘然冥,然后随而哀之。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积者,非至人,乌足语此。

  上品上药,神与气、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气,裕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但心为精主,意为气马。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故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为此。

  虽然,犹是初功,须到得心虑俱泯、神识两忘,方是真人境界。心虑俱泯、神识两忘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养其神。气盛神全,自然底于神化。

  顾色泉生平好奉道旨。偶夜梦之海上,有二人从逐而行,相谓曰∶此君姓顾,笃好学仙。色泉顾而问之,一人高声曰∶仙没有,无欲即仙。因与同东行,指海中而去。醒而自思畴昔所梦,非仙也邪?余因无欲即仙一语甚近道,志之。

  黄可斋言∶嘉靖年间至京,遇内膳来自吏部李古冲所,得尝一脔,味极咸,不可入口。盖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大抵内膳烹调,五味过浓,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因言∶食淡极有益,五味盛多能伤生。彼曾至东光县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极强健。问之,云∶此地难得盐,吾辈尽淡食,且务农无外事。此不可解养生哉?可斋亦食淡已十年。丹书云∶食淡精神爽。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以此观之,五味之用,可无慎哉?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气喘急,气出反为天地所盗,得天气之养者寡。

  日常所养,惟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惟不得养,且以戕生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浓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抚西江,以劳 致衰疾。闻方士言,乃多索民间乳饮。每晨进瓯许,无验。又多索松子取实,日进数盂,代餐饭。半月余,更觉虚疲不可支。得告归,竟不起。此胡沙冈言。因思物有形质,岂能复化为精气?况诸香走窜腠理,耗散元精。其不验,宜矣。夫善养生者,岂徒特药物已哉?

  王阳明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昔慧海师,或问修道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时即眠。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眠食,不得自如。岂得长生邪?尝举示二则公案于道友,且问百尺竿头更进步,如何?道曰∶饥食困眠,犹是欲界;须阳长阴消,至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难制,惟断乃成。姻家董三冈,性刚果,年六旬,始举子。既育之日,曰∶吾将绝欲延寿,观此子之成立也。诸姬别馆,自此俱异处。寿七十八而终。余闻严介溪,因阃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绝欲。至后贵极人臣,果八十五终。宝精之验如此。

  昆山周六观,盖 然一儒也。余曾识荆,能诗善画,作赵体书亦逼真。又好客、好古玩、好声伎、好鼓琴。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诸好毕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禄。以此见人生所好,自当专一。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损精。其殆与食少事烦者,同一机邪。

  张全山官学职,年八十有六,有少容。陈泰严谈其为人甚可法。官虽小,若以为贵;家虽贫,若以为富。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为众且壮也,欣然无忧戚之色。且不形之论议,真实作自家事。宜其寿也。因忆全山对徐存斋云∶彼苍报施,决不差爽。然则全山之得寿,其亦有由致与?

  马见田善谈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须发尽黑。李少白不善谈元理,行年七十而须发亦黑,有少容。

  予尝以养生术叩见田,曰∶不食咸,不饮茶,宝养精、气、神为主。日坐一室,无所事事。及叩少白,少白无言,但日嬉嬉然,不关心世务,虽患难,无忧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绝足城市。然则二君致寿,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实无异邪?

  心动则神疲。凡诸技俩营营与人角胜负者,未有不减年 者也。技俩之中,作诗弈棋,劳神独甚。周莱峰云∶某之所见,以弈伤生者四人矣。宋豫斋、王连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又云∶孙李泉五更作诗,以劳成疾而卒。陈雨泉云∶王同墟与客弈,忽瞑目,呼之不应则死矣。弈之劳神如此!噫,伤生之事,岂独在酒色之间已哉。

  嘉定陆筠台少病寒证,瘥而不慎,遂病亡阳。稍闻人声,辄悸欲死。服药累年无效,陆乃尽除药饵。日事睡卧,待毙而已。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颇通灵。

  门有隶人至,呼曰∶隶人至矣。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而数里外之事,率能前知。更年余,乃起,如少壮时,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既病起累月,少 人事,灵知遂昧,不复如其病卧时矣。

  与余友善,后得子,号兰室。

  过佘山,遇顾豫斋,与语。豫斋好静,修筑馆佘山,弥岁不归。谈内养一诀,止是专气致柔,如婴儿作不生计,则长生可冀。若分别尔汝、高下,有敬慢、有爱憎,皆是有生后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养之奥。

  内养秘诀,得之未真切,未可轻试,屡有因之而召祸者。曾见谢宾山之徒试内视之诀,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有一苏友,从方外学闭气诀于某塔寺,仅半岁,亦病痢下而亡。某士夫,闻一同年病疽发而殒,云∶此必曾学坐功也。询之果然。以是知遇诀未真,欲益反损。试观人间炼黄白术,火候少差,鼎炉随失。况于人身,又非鼎炉可见者比。下工试手者其慎无倚,信哉。

  色易溺人,圣人亦不能卒制,止是远之而已。故曰去谗远色。远之自可驯致于绝也。饮食亦易动饕贪,故曰君子远庖厨也。旨酒则疏,仪狄而绝之。疏之云者,殆亦远之义与?因谈食色性也之义而漫论及此,不知可测圣贤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谢宾山,别去数年,复来谒。云∶别后过建业,浮彭蠡,之袁南饶厂之间,访龙虎山遗迹。

  年余,逾匡庐,走荆、襄、郑、卫诸境。已而过河间,徒步真、保,长途以及北都。居三年,复还。寓金焦岁余。访贤日久,曾无一遇。但只勘得世情熟破。问世情若何?曰∶只是要占便宜,损人利己而已。遇富人则敬,遇贫人则贱。在在皆然。语音不同,其情一如。既而曰∶只讨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况肯损己利人,何以学道?余闻之悚然。果能人我一如,是谓无我,是谓克己。巍巍圣境,缈不可即。

  吾乡佘山庙塑像甚工。闻寺僧云∶旧有一塑工某姓,来自江西。经岁余,塑诸像。金泽寺像亦其人所塑。成而病,诸侣欲为延医。工却之曰∶无以为也。吾想像臆度,尽吾神矣,此所以病也。世岂有药物能复吾神哉?竟死。仙庙诸像今具在,诸刹罕见其比。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头是。睚 ,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头是。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霸下,平生好重,碑坐兽是。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狮子头是。 ,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惟龙无好,所以成龙。此可以证无欲即仙之旨。

  《龙川纪事》载仙都山道士论养生有内外。精气,内也,非金石所能坚凝。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气所能变化。欲事内,必调养精气,极而后内丹成,内丹成则不能死矣。然隐居人间,久之或托尸解而未能变化轻举,盖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惟外丹然后可以点瓦砾、化皮骨,飞行无碍矣。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余谓此论固为唐皇服丹燥渴而发,然以内丹为精气,则胶于凡躯不知药自外来之旨;以外丹为金石,则滞于形质而不知从有入无之妙。岂足通元家之奥义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